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esp;&esp;纵观以上五次出兵,他都能在军情发生突然变化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
可见陈寿说他完全没有“应变将略”
,并不符合事实。
&esp;&esp;理由之二,是不符合他老对手司马懿的评价。
诸葛亮病危撤军之后,司马懿亲临现场视察了蜀军留下的营垒,由衷发出“天下奇才也”
的赞叹,这明确记载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
一个军事上的“天下奇才”
,偏偏又缺乏“应变将略”
,岂非自相矛盾?事实上,就连陈寿自己说这两句评价的时候,用的也是不完全肯定的揣测语气:“大概应对变化的将领谋略,不是他的长处吧?”
他自己也预留了令人想象的空间。
&esp;&esp;既然这种负面评价,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老对手司马懿发自内心的真实看法,连陈寿自己的语气也有所犹豫,那么陈寿又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呢?
&esp;&esp;以往有一种说法,见于唐代人撰写的《晋书》卷八十一《陈寿传》。
说陈寿此举,是为了发泄私愤,因为陈寿的父亲曾经是马谡的下属,马谡在街亭失利被诸葛亮处死,陈寿的父亲也受到连累被处以髡刑,即剃光头发做苦工,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又轻视陈寿,云云。
这种说法,既与事实不合,也没有触及深层的玄机。
而玄机,就在诸葛亮的冤家对头司马懿身上。
&esp;&esp;诸葛亮在前线北伐的七年中,最后四年一直采取积极进攻,希望与对方的主帅司马懿一决雌雄。
而从司马懿这边来看,二十多年军事生涯,恰好就是这四年,最为黯淡无光。
在这之前,他曾经全歼孟达的叛军于上庸;在这之后,他远征辽东公孙渊,攻灭淮南王凌,那都是料敌如神,战功辉煌。
唯独中间这四年,乡(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北)被俘虏,当场被杀。
头颅被孙权送往洛阳,由曹操安葬在洛阳的南郊。
关羽一死,刘备在荆州三个郡的地盘,全部落入孙权之手。
诸葛亮在隆中所设计的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就再也无法实现了。
&esp;&esp;关羽虽然战死疆场,没有取得围攻樊城的最终胜利,但是他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依然应当得到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esp;&esp;首先,在孙吴军事力量介入之前,关羽对战役全局的指挥和部署,能够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的客观条件,能够充分发挥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主观优势,从而取得擒杀对方两员著名战将,俘虏对方的三万兵马,动摇对方中心地区政治局势的辉煌战果,表明他也完全具备主帅型名将的才能。
如果没有孙吴军事力量的介入,他最终取得攻占樊城和襄阳的胜利,可能性很大。
&esp;&esp;其次,丢失荆州的责任,主要也不在关羽。
以往不少学者认为,关羽骄傲自大,没有搞好与孙吴的联盟关系,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不然。
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
告诉你。
&esp;&esp;前面讲吕蒙的时候说到,当时孙权与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其性质是双方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
后来虽然暂时以湘水为界,重新调整地盘,但是核心利益的严重冲突,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关羽个人努力与孙吴搞好关系,作用也不大,该偷袭时孙吴照样要偷袭。
倒是刘备应当深刻检讨。
首先,他本人进攻曹操的汉中,专门安排首席大臣诸葛亮坐镇后方大本营成都,可见他对镇守后方的重要性,是有充分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