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这里首先还是介绍一下iclr吧。
2013年才成立,哪怕在计算机领域,它也是个资历极浅的萌新后辈。
但谁叫牵头组织起这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是深度学习领域的三巨头之二,两位牛得不能再牛的人工智能大佬呢!
所以没几年,一年一度的iclr就成为深度学习领域,无可置疑的顶级国际会议。
而让其迥异于其他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的最大不同,还在于iclr独特的论文评审机制。
openreview,全公开审核。
传统论文审核形式,较多采用的还是单盲或者双盲,即评审单向知道作者信息,或者双方都不知道互相的身份。
客观来说,它们已经是较为公正合理的审核方式了。
只是在实际操作时,同领域的顶级圈子就那么大。
文笔风格,论述结构还有最具特征的研究主题,综合下来,哪怕是双盲审核,评审对手中论文的个人作者或者团队,大概还是能有所猜测。
于是不可避免的,拒稿行业大牛需要顶住压力,新人受到的审视则会更加严格。
如此一来,openreview也就在争议声里诞生了。
其中,没有历史包袱的iclr,又是在推行openreview上,走得最远最彻底的顶级国际会议和学术期刊。
只要通过最初的审核,确定你不是瞎凑热闹,连投稿门槛都够不上。
那么你的文章,包括所有可公开的身份信息,都会一同曝露在某个专门用于openreview的网站上,接受来自同行业全部人员,实名或匿名的点评与讨论。
之后,再会由iclr审稿委员会派人审核,人数一般是三个,评分与具体评语同样公开。
所以说这么多,主要是为了解释顾言能这么快当众展示成果的原因。
其他sci期刊的投稿,流程可就墨迹太多。
初审就需要一两个星期,复审还要看审稿人的时间安排,其中搞不好会打回来修改,二修三修的,这过程里,你只能小心捂着成果等待最后文章发表。
否则整篇论文泄露,被他人在其它期刊上率先发表相似成果,这种几乎都会沦为无头公案的状况,恐怕谁都不想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