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孙承宗带着殊荣离开了京师,他走的那一日太子、宋王以弟子的身份送老师回乡,这种待遇是前所未有的。
除此之外,朱慎锥的褒奖和封赏也公之于众,皇帝这样厚待孙承宗,让所有人看得眼红。
但大家心里也明白,满朝文武中也就孙承宗当得起这样的殊荣,这位老臣能有此结局,此生无憾。
孙承宗在离开之前完成了承诺,由于他突然旗帜鲜明赞同皇帝对内阁的调整,为此改革摇旗呐喊,使得东林党和朝堂的中间派们改变了态度,跟着一起支持对内阁的制度改革。
这样的变化,让朱慎锥最终顺利推动了王晋武入阁一事,而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消停了下去。
很快王晋武正式被任命为内阁阁老,虽然他在内阁的排位不高,现有内阁五人中王晋武是替代刘宇亮入阁的,刘宇亮在内阁原本排在第三位,王晋武入阁后其排位后延,排到了第四位,在孔贞运之前。
虽说王晋武在内阁的排位并不算高,可他的身份却是不同。
作为军方的代表入阁,代表着大明政治格局的大变,而王晋武入阁之后,不仅在内阁有了军方的话语权,还使得大明文贵武贱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王晋武入阁后第三日,孙承宗就告老还乡了,孙承宗走后,教习堂的总师傅自然出现了空缺,正当大家以为朱慎锥皇帝会在朝中大臣中再选任一人,或在教习堂的其他师傅中挑选一人接替孙承宗的时候,朱慎锥反而下旨招在家丁忧的前河南巡按高名衡入京,让他来担任教习堂总师傅。
之所以选中高名衡,一是孙承宗临走时的推荐,二来高名衡这人官职虽说不高,但名气不小。
高名衡是万历二十五年生人,崇祯四年中进士,后担任过县令、御史、河南巡按等职。
高名衡文武双全,为官时弹劾贪官,严肃政纪,忠于职守,在民间有“高青天”
之称。
更在崇祯十年时上疏,提出了朝廷应该选贤任能,不必循资论俸,大力整顿吏治,亟严逗怯之诛的建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赞赏和认可。
可惜高名衡虽然有才,崇祯皇帝也对他的政治观点表示认可,但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按照高名衡的上疏去做,朝政问题丝毫没有改变。
高名衡一腔报国热血和才能无处施展,在河南担任巡按时正是各流寇义军祸乱中原的时候,高名衡以文官之身领军,亲临前线和流寇多次作战,守住了开封城,为之后明军围剿流寇最终获胜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中原大战李自成等人覆灭高名衡功不可没,战后就连卢象升等人也对高名衡极为佩服。
按理说,这样的能臣是应该大用的。
可高名衡对于朱慎锥入京最终取代崇祯皇帝之事态度不同,在他看来朱慎锥以这种方法“窃取”
大位是不符合制度的,也是有极大污点的。
但高名衡这人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所反对的不是人而是制度的问题,而他心中对朱慎锥反而有着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