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童教授这几年花了不少心血,来编纂北大校史系列文献。
开始是专为北大百年校庆做准备,后来发现,校史的整理对一座有百年历史的世界名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就持之以恒第做下去了,还形成了一个研究课题。
很多知名院校跟风,也在编纂校史,为自己独特的专业做推广。
大学校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在这个独特的研究门类中,人们发现那些名人辈出的世界名校,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育人之道。
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在这里,学术的氛围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激励着学子们追求卓越。
也不乏浪漫,因为大学的主角是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有人说诗这种文学样式是属于青年人的,但事实上,那些脍炙人口的诗都是有故事的人写的。
写诗需要激情,不需要技巧。
年轻时,人人都可以是诗人,但是不是真正的诗人,要看他年老时,还能不能写得出诗。
名校成就了不少诗人,说不清是他们的诗让名校更有名,还是名校让这些诗人出了名。
大家都熟悉的诗人徐志摩和他的诗《再别康桥》,就是这样的好例。
北大在纪念二十周年校庆时,有过一首校歌,其中有下面的句子:”
-------南北儒,珍重读书身,莫白了青春双鬓,男儿自有真。
谁不是良时豪俊,待培养出文章气节少年人。
“虽然是一首好词,但毕竟拗口,所以没能流传。
经过学校现在的学生会集体讨论,决定用一九五二年新创作的一首歌《燕园情》来纪念北大建校一百周年。
《北大人》和《北大边缘人》上都刊载了歌词。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惜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指点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心中黄河月。
很多校友读到这个歌词,都纷纷给学生会写信,申请加入学校合唱团,只为了能在百年校庆时,上台演唱《燕园情》。
就像他们说的:在北大上了四年学,坚持在未名湖边晨读了四年。
后来的光阴里,还在坚持晨读,而未名湖却留在回忆里。
大学出名人,知名大学的名人校友,他们的心路历程,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资料库。
学校机制的独到也是很引人关注的。
比如国外很多大学是名人捐资兴建,并且都设立了私人捐助奖学金,这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贫富的距离,形成了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命运的社会和谐。
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也会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的公平性得到提升。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许多从学院走出的企业家,纷纷为母校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