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不单纯是靠武力作战,战黄巾时还用计,甚至还有夜杀太守的情节,当真成为了如神话一般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的戏份做了大量的删除,而关羽的戏份得到了大量的增加,从而奠定了关羽帝君的宝座。
不过尽管如此,张飞的角色也占据着相当的地位,戏份的减少,固然减少了张飞的传奇色彩,但是也突出了张飞的性格,这对于演义的总体角色需要来说是十分适合的。
另外,依然有大量的民间传说如张飞审案之类的故事存在于民间,张飞,依然是一个备受广大民众欢迎的角色。
为什么众人会喜欢鲁莽少智的张飞?或者说,为什么众人会喜欢如张飞李逵一般的角色呢?喜剧色彩浓厚是一个原因,水浒中的李逵与说岳中的牛皋及其说唐中的程咬金都带有极强的喜剧色彩,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相比起来喜剧色彩略少一些,但是这只限于书中,在评书说书中张飞的喜剧角色往往会被说书人极大的发挥出来。
这是张飞等人受到欢迎的一大因素,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实张飞李逵等人在书中是极其粗暴的角色,李逵名为天杀星,总是拿板斧杀人,张飞也总是喜欢鞭打士卒,都不是完美的圣人,但是在读者眼中,这些小节往往被略过,因为张飞等人有着他们最喜欢,也是最缺乏,最需要的。
因为张飞他们都是直性子,有一说一,不会把话藏在肚子里,全部表现出来,认准了就做,做错了就认,没有任何借口,就好象古城相遇中,张飞开始误会关羽上来便是一矛,但是在之后误会消解后便马上认错,没有半分犹豫,再比如他对诸葛亮开始甚是不服,但是在见识到诸葛亮之后便心悦诚服。
同样的情况在水浒中李逵也出现过,误会了梁山泊等人便气得要砍了替天行道的旗帜,误会解除马上道歉。
正是因为他们是直性子的人,人们才忽略了他们的鲁莽,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冲动是出自自己的本性,而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常用面具掩盖着自己,直性子的人越来越少,正因为越来越少,才渴望在戏剧演义中看到。
因为张飞的疾恶如仇,单纯的直性子只会让人觉得有喜剧色彩,但是并非一定会使人喜欢,加上疾恶如仇便不同了,或许有人认为直冲冲的疾恶如仇不智慧,就好象张飞,明知道打不过吕布为什么还要上去呢,明知道个人无法对抗大军为什么还要站在长坂桥前呢,为什么不能转个弯子换个想法呢?或许有人认为这种疾恶如仇不正确,因为你可能打击的对象反而是假的,真相往往在阴谋之下,如张飞为什么对关羽刺矛前不能问问话呢,为什么李逵不问清楚就砍那替天行道的大旗呢?确实,这样做张飞就明智了,就更完美了。
但是读者并不是想看到一个完美的人,一个智慧的人,那样的人只需要一个。
读者们想看到一个明知前面是自己无法匹敌的对手仍向前冲的人,读者知道,世间没那么多内幕与阴谋,至少他们的身边没有,他们需要的不是揭开内幕真相的智者,他们需要的是面对强者毫无畏惧,敢对抗,敢为他们说话的勇者,即便这个勇者不完美,但是这个勇者能承认自己的错误,读者们,需要的是英雄!
是的,读者们需要的是英雄,因为他们不是英雄,所以他们需要英雄,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需要英雄的存在,无论什么样的时代,再完美的社会,小民们面对着强者还是处于劣势,他们需要的是英雄,无论这个英雄是敢与对抗权贵的清官,还是敢于挑战强者的勇士,他们都需要,需要一个风风火火,疾恶如仇,做一是一的英雄。
人毕竟是脆弱的,所以需要英雄来为自己增添勇气,为自己树立英雄这个榜样,或许他们一辈子都是只能做着小民,但是只要有希望,小民也有成为英雄的一天,而假如将对英雄的梦想都放弃的话,希望就没有了。
所以,读者们需要张飞们来作为自己的英雄,作为自己的梦想。
2006年8月22日星期二 献给张飞们
第八十二章 世代为将的背后故事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二章 世代为将的背后故事
(演义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演义之中,在关羽张飞两员大将死后,他们的两个儿子为报父仇,跟随刘备出征东吴,演义中描写这两人武艺精熟,不亚于他们的父亲,其中张苞在部分评书中武艺还超过了自己的父亲张飞。
只是,在真实的历史中却不是如此,张苞关兴是确实存在的,只是张苞早夭,根本就没有可能为父亲报仇,而关兴虽然深受诸葛亮器重,以弱冠之年任侍中,中监军,但是在几年之后也死了,没有记载其参与了很大的战役并有杰出的战功。
演义,评书等民间传说将关兴张苞的拔高是为了迎合当时民众的心理,便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名将的儿子自然也应该是名将才对,这不单在三国演义中,在杨家将等故事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即便是现代的武侠小说也脱不了这个俗套,主角往往是英雄之子,遭到奸人陷害家破人亡,以后得逢奇遇,练就一身本领,为父报仇;或者是主角原本是无父无母,在成名之后才发觉自己身世大有来头,不是英雄就是王侯。
不过这也不是中国的特产,西方的神话故事流行小说更是如此,英雄人物要找到一个不是贵族出身的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是现代电视剧中,主角的父亲往往就是当年的英雄。
可见血统论在人类之间有着广泛的共识。
一种社会心理的背后自然有他的传统,西方的血统论自然缘于他们的世袭贵族制度的强大,那些大小贵族们拥有自己大量的庄园和资产,自然包括自己的武装,这些武装力量当然是由世袭的贵族控制着,想要在贵族之外寻找到私人的武装力量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便是王国的军队,其大小指挥官们也都是贵族出身,就好象法国革命前法国的军官们几乎都是贵族,法国革命之后贵族大量出逃或被砍头军队才不得不提拔军民出身的人来担任军官,不过在几代之后这些革命的受益者,早先的平民也摇身一变成为贵族了,实际上在一战前,欧洲的军队还充斥着浓郁的贵族气息。
西方如此,中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的贵族在大部分时刻并没有西方贵族那般强大的私兵,但是帝国的军队也是由贵族们控制着的,中国的军队长期以来有两者主要的征兵方式,世兵与募兵,何为世兵,便是一户人家世代服兵役,有时这种情况是全国范围的,那等于变相的世代征兵,有时这种情况则是特定的人群,比如隋唐的府兵,明朝的军户,清朝的八旗,都是世代为军,参与兵役的。
世兵往往是国家军队的基本,常备军的基础,然而一旦爆发大规模长期的战事时,或世兵不堪其用时,则全民性的征兵(政局危急时往往会形成拉壮丁的情形)和募兵则成为了主流。
世兵不单是兵士世代接替,军官尤其是初级军官往往也是如此,在部分时期,甚至有世兵直接沦为将领的私兵,朝廷无法直接指挥的情况,这往往发生在中央政权软弱而地方势力或世族强大的时刻,如东晋南北朝和唐朝的藩镇割据时期,即便是在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世兵中,军官的世袭也往往是常事,这就容易形成常见的父子世代为将的局面。
其中也不乏父子良将的情况,比如秦代的王翦、王贲,蒙家三代,汉朝的周勃周亚夫,李广李敢,孙坚孙策,唐朝的薛仁贵、薛讷,李晟、李愬,宋朝的岳飞、岳云,明朝的李成梁、李如松。
都是父子名将,假如再计算进侄儿外甥之类的关系,那就更多了。
如此看来,血统论确实有用,以后我们干脆还是奉行世袭制度,以后打仗就派老将的儿子小将去打如何,以血统论的观点,那肯定是无往不利。
可惜,事实恐怕并非如此,虽然在某种角度来说,如高个子的父母往往能产生高个子的后代,但是并没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智商情商才能也可以隔代遗传,(随便再说一句,常说的混血儿漂亮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混血就意味着下一代既可能继承上一代的优秀抗病基因,也可能继承上一代的致病基因,但是从长远看,继承致病基因的后代往往会灭绝,而继承优秀基因的后代则会存留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好象家畜的培养,一个优良品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无数劣品的死去。
而从个体来说,则什么都可能发生,混血儿可能会集中两者的优点,变的很漂亮,也可能会集中两者的缺点,变的更丑,混血儿漂亮的说法就好象血统论一般,是将部分个体夸大到整体的一种偏见。
)之所以出现父子名将父子工匠父子画家与其说是血统不如说是选择的局限性,古代职业往往是世袭的,儿子生下来那一刻起便被选定了未来的职业,一生便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培养,不给你选择的余地,如著名的菲特烈,按他的意愿是应该成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军事家和君主的。
假如有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其选择,则未必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当然,真正的开放式环境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现在的人也未必能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被迫从事父业的也是常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