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侨居法国。
他倒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记者,从哈尔滨奉命赶来。
他叫斯托扬诺维奇,又名米诺尔,俄共(布)党员。
萨赫扬诺娃和斯托扬诺维奇前来北京,都是为了配合那个《生活报》记者代表团执行特殊的使命。
最先开始“采访”
的,是那位中国人——杨明斋。
比起他的俄国同志来,他在北京活动要方便得多。
虽然他的衣袋里放着苏俄护照,但是他一走出外国公寓,便融入在街头那黄皮肤、黑眼珠的人群之中。
对于杨明斋来说,这儿虽然是他的祖国,不过新来乍到,仍有人地生疏之感。
他毕竟十九岁便离乡背井“闯俄罗斯”
去了,在俄国度过了十九个春秋。
他这次是头一回来到北京。
杨明斋首先“采访”
的是号称“中国通”
的波列伏依。
他来到了离王府井大街不远的北京大学,跟这位在那里任教的俄语教授用俄语交谈着——虽说他们也可以用汉语交谈,但是那时北京城里懂俄语的毕竟不多,保密性更好一些。
波列伏依的中文名字叫“鲍立维”
,又叫“柏烈伟”
。
在海参崴长大的他,常跟那儿的中国人打交道,会讲汉语,懂中文。
他居然研究起中国的《诗经》来,成了一位汉学家。
一九一八年下半年,他从海参崴来到天津,住在“特别一区”
。
台湾王健民先生著《中国共产党史稿》一书称他是“第三国际驻天津文化联络员”
,那是不准确的。
他不是俄共(布)党员,而是白俄,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第三国际驻天津文化联络员”
。
不过,他倾向革命,与俄共(布)的许多朋友有着友谊和联系。
他来到天津之后,确实跟北京、上海、天津的许多进步文化人进行联络。
他既会讲俄语,又会讲汉语,成了沟通俄共(布)朋友和中国进步文化人之间的桥梁。
鲍立维对《新青年》杂志非常注意,每期必读。
理所当然,他注意起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大名。
去北京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跟李大钊谈得非常投机。
他送给李大钊一些来自莫斯科的关于马列主义的小册子,使李大钊十分高兴。
布哈林著的《共产主义ABC》英文本,便是其中的一本。
于是,李大钊介绍鲍立维到北京大学担任俄语教员,并编纂《俄华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