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第四十九届戛纳影展,凯子哥对他的《风月》寄与厚望,结果却一无所获,令他十分失望。
凯子哥此刻还不知道,《霸王别姬》是他一生的巅峰,后半生就指着这部电影过日子了。
《风月》上映后票房很不好,香港票房才23o万港币,击穿了张国容天王巨星的排面。
张国容后来再也没有演过票房卖座的电影,除了跟刘桦合作的《新上海滩》,袁咏仪合作的《金枝玉叶2》过了两千万,其他电影连过千万都费劲。
杨叶怀疑张国容后来选择轻生,事业不顺也是诱因之一。
这个时空的张国容,在《风月》这件事上,受到的打击比原时空更大。
由于杨叶知道凯子哥拍完《霸王别姬》之后,膨胀到爆炸,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便让徐风终止跟凯子哥的合作。
杨叶就是华语影坛的指路明灯,他不肯投的电影,其他人也会慎重。
《霹雳火》就是前车之鉴,以陈龙之能,尚且亏本,别说其他人了。
于是,凯子哥惊讶地现,他这个新出炉的金棕榈奖获得者,居然会找不到投资。
好在张国容在拍完《霸王别姬》之后,对凯子哥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又很重情义,眼见凯子哥拉不到投资,就主动帮他活动,从黄百鸣那里拉到了2ooo万投资。
但是拍到半截,钱不够了,又到处搞钱,最后张国容掏了一部分,算作投资,才把电影拍完。
为什么《风月》这样一部文艺片,要花这么多钱呢?
因为凯子哥拍电影,有个比较特殊的习惯。
一般的导演拍戏,拍摄顺序都是乱的。
剧组会先定分场,一个分场需要拍哪些戏,准备哪些道具,用到哪些演员,全部规划好后,一个分场一个分场的拍摄。
有些演员档期比较紧,而戏份又比较少的话,剧组也会把他的戏汇总到一起,几天内集中拍完。
这样拍摄的好处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节约很多开支。
但凯子哥拍电影都是顺拍,他是按照剧情展的顺序,一场戏一场戏地往下拍。
这样拍的好处是演员将一个故事从头到尾地演下来,逐步进入剧情,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
坏处就显而易见了,拍摄时间会被拉长,搭好的场景需要一直保留,演员也需要一直跟组,拍摄成本会成倍增加。
所以,凯子哥的电影全是大制作,后来甚至搞出拍一部电影,就建一座城的操作。
按说他这种搞法,早就应该无戏可拍。
但他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硬生生把电影生意搞成了地产生意。
电影亏那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
《风月》票房血扑,在各大奖项上也是零封,这意味着海外版权也卖不上价,几千万的投资全打了水漂。
其实《风月》并不是烂片,它有很多优点。
它延续了凯子哥的影像风格,对光线、色彩的把握十分到位,给观众传递了一种极其唯美的,艺术和视觉的享受。
张国容、巩莉、何赛飞、周汛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几个凝望的瞬间就足以让人心醉。
但凯子哥过度追求风格化,他故意减少台词,让演员之间靠眼神来交流。
本来观众就看得云里雾里,你他妈还不说话,不扑街就有鬼了。
凯子哥追求一种很高级的审美,不仅仅是在影像风格上,也在文学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念奴娇》这个词牌下最屌的词是哪呢?
寻常人的回答多半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是对宋词有研究的人,多半会说是张孝祥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也就是说,专业审美和大众审美,往往是背道而驰的。
寻常人看小说追求跌宕起伏的剧情,各种爽点什么的。
但专业人士推崇的小说是《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些。
剧情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