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20世纪80年代,漂泊海外40余年的李嘉诚,十分怀念自己的故乡,怀念自己呱呱落地的祖屋。
在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盛开了许许多多美妙动人的传说,成长了许许多多领尽风骚的人杰地灵。
正是这块土地、这些传奇,孕育了他五彩缤纷的梦想,充实着他玫瑰色的童年,丰满着他绿茵的少年时代。
无论如何,李嘉诚都无法忘怀他儿时度过的欢乐时光、他所眷念的小书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重修祖屋、恢复家园的心愿愈来愈强烈。
1979年他筹建“群众公寓”
时,家乡政府部门提出“优先安排其亲属入居”
的建议,李嘉诚坚决反对,他在给家乡的信中说:
“本人深觉款项捐出,即属公有,不欲以一己之关系妨碍公平分配。”
在修复祖屋的问题上,李嘉诚小心谨慎的态度、以大局为重的处理方法无不再现出他的过人之处。
平心而论,极富爱心、孝心的李嘉诚,何尝不希望有一个优雅的居住环境,修复一座宽大舒适的祖屋,一则解决族人的居住问题,也能节省“群众公寓”
之分配单位,更多地安排其他缺房户;二则聊表本人始终追念先祖之愿。
并且,家族内也有亲属提出原有祖屋面积过于窄小,族人居住多有不便,强调这样的祖屋既与李嘉诚今日在香港之显赫地位不相称,又无法更完美地纪念李氏先祖之功德,纷纷希望扩大祖屋原有的面积。
潮州市政府对李嘉诚祖屋的修复十分重视,积极配合与支持李嘉诚祖屋的扩建工作。
居住在面线巷的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在十分感激李嘉诚捐建“群众公寓”
的同时,由于并不安排族人入居,他们觉得扩建祖屋也在情理之中,自然对这件事表示理解与合作。
人们从心理上乃至行动上都做好了搬迁让地的准备。
狭小悠长的面线巷,收置行囊准备搬迁的众乡亲们等候着一声令下的李嘉诚。
这是一次“德”
与“孝”
的撞击,然而李嘉诚并没有这样做。
从小饱读儒家经典,择其德善而处世为人的李嘉诚,对这个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深远,他不论穷前富后,都十分注重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断完善自己。
在认真思考之后,李嘉诚决定不扩大面积,打算就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建造一栋四层楼房,以供族人居住。
他给那些深表疑虑的亲属解释说:
“虽然目前要拿多少钱,扩充多大的面积都不是问题。
但是要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会影响到左邻右舍的切身利益,我们不能拿乡亲们的祖屋来扩充自己的祖屋,绝对不可以以富压人,招致日后被人指责。”
能够将自己的私利放到这样的角度去认识,特别是对以一个传统观念浓厚的商人来说,在情况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下却做出这种决定,其行为无疑是十分高尚的。
□ 将自己融入工作中
人总是力求完善自身的。
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一般情况下,人是不会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状的。
他们会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进入一种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达到“至善”
呢?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
就是把一个人自身修养所具有的仁德的善的本性阐发出来;所谓“亲民”
则是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善良本性去爱人,去教育、感化和帮助他人。
做到了这两点,也就实现和完成了仁德的理想,即为“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