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三页,寅二、破斥。
我们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就是在根本上的安住,第二个是在枝末上的对治。
我们先讲根本上的安住。
就是说菩萨应该要生起菩提心,菩萨应该依止菩提心来广修善法。
但是当我们在修学善法的时候,到底我们的标准在哪里?我们不能够像凡夫一昧的着有,也不能像二乘的偏空。
所以我们行菩萨道,要建立一种中道的思想来调整自己,随时要调整自己的布施的行为、持戒的行为、忍辱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善法安住在一种中道的观念当中。
那么这个中道的观念到底是什么呢?蕅益大师把十番显见作一个总结:其实十番显见就是告诉一个菩萨要保持不变性跟随缘性,有所不变、有所随缘,有所坚持、有所让步,最后是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你就是在学这个道理。
你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云何应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安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随时修正自己,才能够很快速地成就如来密因,才能够很快速地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这种坚固不退的功德?我们就是要从这个地方去学这个道理,明白道理,以道理来自我修正。
那么前面佛陀是破除和合,这以下是破斥“非和合”
。
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破非和,第二个破非合。
在破非和当中,前面第一段“举法标列”
已经说过了:假设是完全不和合,那么到底是不跟光明相和合,还是不跟黑暗相、通达相、阻塞相和合?提出四种相状。
我们看下一段“审其畔处”
。
我们看经文: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好,我们先看,当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一种光明相的时候,这一念心跟光明相的相互关系假设是完全不加以参和、是完全分离的,所谓“若非明和”
,说这一念明了的见分去接触光明相的时候绝对跟它是分离的,两个是互不相干的,那么“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
两个东西完全不相干,这个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光明相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从这个地方之前是光明相,从这个地方之后是见分。
因为两个都没有接触,都没有参和,那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界限。
那么,你阿难尊者应该从这个地方去好好地仔细观察,“何处是明?何处是见?”
你说什么地方是光明的界限,什么地方是见分的界限?因为两个完全没有参杂,应该有界限,那么界限到底在哪里?“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前面是说明光明的界限跟见分的界限,这个地方进一步说明,见分跟光明相以什么当作一个界标呢?它们中间有没有一个界限可得呢?就提出这个问题。
以下佛陀就正式破斥了。
阿难!
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触光明相的时候,假设两个完全是分离的、是没有接触的,那么在光明的范围当中就找不到能见的见分。
因为这两个不互相参和,光明相里面没有能见的见分,见分当中也没有光明相。
那么这样就有问题了,这两者就不相及了。
见分跟光明相两个不互相接触,光明是光明,见分是见分。
这样我们自然就看不到光明的相状,因为两个没有接触,你连光明相都看不到,“畔云何成”
呢?你连光明相都看不到,更何况两者交接的边际在哪里,你怎么见得到呢?你说你这一念心见到光明相,两个都完全不加结合,是彼此分离的,那你怎么看得到光明相呢?所以这个不合道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黑暗相、通达相乃至于种种的阻塞相的道理,也是这样的。
我们在学唯识学的时候,有两个观念,说是境由心生、心随境转。
外境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今天会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说穿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
然后,我们第六意识再去攀缘这个境的时候,我们讲“心随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