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一页。
壬七,势至观根大。
这二十五个圆通当中,在末法时代最为契理契机的,也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这最后的两个法门,一个是念佛圆通,一个是耳根圆通。
这两个法门的同异,从相同的地方来说,这两个法门都是在引导我们恢复到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一点是相同的。
不同点就是,这两个法门下手的方便是不同的。
念佛法门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在整个修行的过程当中,它的所观境是佛的功德。
比方说我们念佛或者是忆佛,整个所观境都是佛的功德,所以它的重点在所观境。
但是耳根圆通是不一样的,它的所观境在于能闻的那个耳根。
我们听到一个声音,我们这个时候回光返照:能闻的是谁?是谁在听这个声音?所以,念佛法门的重点比较偏重在事修这一部分,耳根圆通比较重视在理观这一部分。
当然,这两个有事修跟理观的偏重,但是我们看永明延寿大师讲禅净双修的时候,他认为这两个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我们透过佛号的事修能够成就感应道交,但是感应道交也必须在临终的正念的基础之下。
所以,“耳根圆通”
的禅观,这个理观能够使令我们不随妄转,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理观能够帮助我们远离妄想,事修可以使令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能够感应道交。
我们可以这样讲,你要能够保持正念,才能够感应道交,佛菩萨的感应不能够建立在一种散乱的颠倒的心中,这是不可以的。
所以说,这两个法门,其实在临终的实际操作当中,以禅观来破除妄想,以忆佛念佛来成就感应道交,是有它的相辅相成之功。
这个大家可以从后面的内涵慢慢体会。
我们看势至观根大。
这一科,能观的智就是六根,所观境就是佛的功德。
蕅益大师说,这一科等于是以第六意识来夹带六根——都摄六根,来忆念佛的功德,依此来悟入圆通法门。
这一小科我们前面说过了。
我们看一百六十二页第二科,感应道交的部分。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身为一个他力法门,就是佛力加被的法门,当然这个感应道交就非常重要。
感应道交的整个道理,佛陀在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先讲譬喻,第二段再讲合法。
先看譬喻。
譬如有某甲跟某乙两个人,他们之间的互动,是某甲经常地忆念某乙,但是某乙已经把某甲给忘掉了,他心中已经没有某甲的存在了,他是想其他的事情。
那么某甲跟某乙这两个人在未来的生命当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
也就是说,即使他们两个是生长在同一个国家,在同一个地方出世,但是也不能产生彼此互动的作用,乃至于彼此即便互相能够见面,也都是视若无睹,当面错过。
这个意思就是说,人跟人的互动,单方面的忆念是不能产生作用的,一定是我忆念你,你也忆念我,两个人才能产生一定的感应。
再往下看。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假设某甲跟某乙两个人偶尔会互相忆念,乃至于时间久了以后,两个因缘比较深的,二忆念深,从偶尔的忆念变成一种经常性的忆念。
某甲经常性地忆念某乙,某乙也忆念某甲,那么这两个人在未来生命当中,“从生至生”
,从一生乃至于多生,就等同于身形跟影子一样,彼此就不再分离了。
所以,我们在整个生命当中,两个生命体要相逢,我们讲相逢就是有缘,那么这个因缘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彼此互相的忆念。
两个人在生命当中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会作成母子,会作成朋友、兄弟等等,那表示过去生有很深的互相的忆念,才能够有这样的感应的力量,才能够彼此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