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同中央一级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或《求是》)”
一样,河山省委也有自己的机关报。
直属宣传部总共三种,刚好也是两份报纸、一本杂志,一天一期《河山日报》,隔天一期《寰宇时报》,外加一周一期《国际内参》……
苏联时期,苏共中央两大机关报,被称作“真理报上无真理”
的《真理报》,和被称作“消息报上无消息”
的《消息报》。
这两份报纸,来源略有不同:创办于1908年的《真理报》,托洛斯基一手缔造,从一开始就是布尔什维克(多数派,1903年分裂)喉舌;而稍晚创刊的《消息报》,最初本是孟什维克阵地,十月革命后,才被苏共中央接收改编。
《河山日报》与《寰宇时报》的情况与之类似,前者诞生于建国前夕,河山全境解放后,和绝大部分省级党报一样,报头由毛主席亲笔题写,原件藏于省图书馆,虽然只是张稿纸,却被列为一号藏品。
至于原名《曙光报》的《寰宇时报》,历史倒比《河山日报》更为悠久,可以追溯到40年代初期,由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旧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河山省委员会创办。
日据时期处于半非法状态,光复后,根据重庆谈判和“旧政协”
相关决议,民盟一度成为河山最大的党派,在政府以及参议会,席次甚至超过国共,同时也是《曙光报》的黄金时期。
苏联解体后,《真理报》、《消息报》命运迥然不同,《真理报》很快遭到取缔,后虽数度尝试恢复,均因缺乏读者基础无功而返。
与此相反,《消息报》转型成功,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蜕变为娱乐附庸,保持其严肃本色,至今仍是俄罗斯最大的平面媒体之一……
建国初期,《曙光报》改由各在河(山)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合办,50年代末划归省委统战部,60年代中期转至宣传部,至此彻底变为机关报。
尽管如此,该报注重品味,以知识分子及中高学历阶层为主要受众的办刊方向始终未变,80年代市场化大潮中,又率先垂范,改名《寰宇时报》,邀请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撰写评论文章及专栏,也曾红火过一阵。
一直以来,河山省委“两报一刊”
中,若除去机关单位之类的财政订户,发行量排名第一的,始终是《寰宇时报》。
接下来一般是周刊《国际内参》,人如其名,改革开放以前,本是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内部文献,副处级以上才能订阅,刊载一些普通媒体上很难见到,特定年代普通媒体上很难见到的境外时政消息,还有专供老同志阅读方便的大字本。
虽说口径略有差别,受欢迎程度也分个冠亚季军,毕竟都是党报党刊,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对于这三份报刊的内容立场,本省百姓有个十分形象的概括:《河山日报》——咱河山最好,《国际内参》——全世界都说咱河山最好,《寰宇时报》——全世界都嫉妒咱河山最好……
尽管不大被普通人待见,可存在即有其合理性,“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各安其分,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近几年来,“两报一刊”
中的《寰宇时报》,突然成为河山新闻界引人注目的一匹黑马,一改机关报深宫内闱、大家闺秀的印象,屡屡成为舆论焦点。
而这一切,都是从那位胡主编,胡赐同,执掌该报开始的……
胡赐同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当然,他读书时还叫西安外国语学院,该校最老牌的俄语系(前身西北俄文专科学校)。
除主修外,其它常见斯拉夫语族语言,连比划带说,也能勉强交流,毕业后进入新华通讯社系统,成为一名驻外记者,隶属欧洲总分社。
中世纪以后,巴尔干半岛就因其独特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各种矛盾的焦点、冲突的策源地,尤以南斯拉夫为甚。
一个政党(南共联盟)领袖(铁托)、两套文字(拉丁和基里尔)、三大宗教(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四种语言(塞克语、斯洛文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和马其顿语)、五个民族(塞、克、斯、马和黑山)、六个加盟共和国(塞、克、斯、马、黑和波黑)、七个邻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八个联邦单位(六个加盟共和国以及伏伊伏丁那、科索沃自治省),便是它真实的写照。
进入90年代,这个原本就是由强权高压人为拼凑起来的国家,终于陷入长达十余年的内战动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胡赐同被派往硝烟中的南斯拉夫,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
乱世,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灾难,对于英雄,或者自以为英雄的人,却是满眼的机会。
那时候,中国新闻界流行一句口号:“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
,而胡赐同,在一篇赖以成名的手记中,将这句话掉了过来:“有我们的地方,就有新闻。”
后来,胡赐同长期担任国内各大新闻院系客座教师,无数次对学生谆谆教诲,在自己眼中,记者分四等:愚蠢的记者追逐新闻,平庸的记者发现新闻,优秀的记者挖掘新闻,卓越的记者制造新闻。
在南斯拉夫战地采访那段时间,胡赐同充分实践了这一理论,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我们创造困难,也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