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朱允炆点了点头,说道:“朕只是不明白,他们都是饱学之士,明理是非,为什么知道一条鞭法是对的,是好的,他们还要反对。
为什么对国家有利,对国民有利的事,他们还要横插一杠,这些人,为官,是为谁当官的!”
“自然是为了皇上。”
马恩慧轻声说道。
朱允炆微微皱眉。
马恩慧见状,连忙说道:“臣妾可说错了?”
“不,你没有错,错的是朕。”
朱允炆摇了摇头,凝重地说道:“你点醒了朕,他们是为朕做官的,可朕要的是,他们为民做官,为大明做官!
以揣摩圣意,政治投机为立场,不如以利国利民为立场!
这些人,走错了路。
说到底,我们大明的教育出了问题。”
第三十七章棉花,纱布,中央钱庄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孟子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董仲舒继承了孔孟的观点,并以“贵阳而贱阴”
的阳尊阴卑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三纲五常。
这套理论的生命力很强,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逐渐成为了汉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成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所在。
无论是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还是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亦或是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都体现着这些思想。
忠君、尊君、侍君,是传统读书人的思想内核!
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朱允炆是接受这种思想的,可没想到,这种思想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副作用,那便是,这些官员在思考、分析、判断问题的时候,第一思维不是考虑这件事对不对,好不好,而是这件事,皇上怎么认为的。
皇上认为不好,他们反对,那是尽忠。
皇上认为好的,他们反对,那也是尽忠。
唯“尽忠”
耳。
一些人捧着四书五经,读了几十年,熬成了近视眼,张口闭口便是尽忠事君,可说到具体方法,又是一无是处。
思想僵化,不懂得变通的官员,或许没什么坏处,但肯定也没什么好处。
给他一府一县,十年之后再看,哎,还是那个样子,原地踏步的让人心酸。
这也是朱允炆很想留下道衍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个家伙虽然很坏,但却很有眼光,懂得变通,开创性思维很活跃,又是一个善于绝境破局的人才,留给朱棣,实在是浪费了。
“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