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esp;&esp;殿试终于开始。
&esp;&esp;叶峥的心情其实是比较放松的,他不像那些志向远大的考生,图谋一甲,或者二甲前十,这些名次的考生都有希望入翰林,是今后阁老的苗子,被称为清贵之流。
&esp;&esp;这倒不是说明文规定了二甲之后的考生不可入内阁,只是从茫茫的历史事实上来看,希望渺茫,没啥先例罢了。
&esp;&esp;叶峥的终极目标是得个中间名次的进士,一甲根本不去想,二甲也不用太前,三甲也无所谓,同进士也是进士,就像同等学力也是学力,他现在的心态就类似于前世那些考研和考公务员的,能上岸就成,多一分都是浪费,谁还管什么排名啊。
&esp;&esp;深吸口气定定心,叶峥看向纸上的题目。
&esp;&esp;这道题不拗口,翻译成白话就是:历史上朝廷治国,有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论如何看待两种国策。
&esp;&esp;要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白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分别是什么。
&esp;&esp;这个外不是说外国,也不是说敌国,而是指地方,内则是说中央朝堂。
&esp;&esp;所以这道题很明显了,明光帝实际上在问考生们,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这两种治国方式,诸位学子你们怎么看吶?
&esp;&esp;别的学子怎么看,叶峥不知道,但对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叶峥来说,辩证地思考问题已经是他的本能。
&esp;&esp;既然题目中有外重内轻和外轻内重,自然要分别加以阐述分析。
&esp;&esp;有了思路,叶峥开始在草稿纸上起草内容。
&esp;&esp;先分析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各自的好坏,对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这两条就用去了一半篇幅。
&esp;&esp;分析过后,自然要给出结论,或者说侧重点,明光帝问你怎么看,考生就要老老实实说出自己怎么看,不能在明光帝跟前耍花腔,分析了半天就是写不到考生自己的看法,明光帝好歹也治理了几十年的国家,跟前出入的都是天下最顶有才华或顶老奸巨猾的人尖子,考生若对于治国理事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拿出点真实的态度,是不可能让明光帝动容的。
&esp;&esp;但想法,或者说态度,要落在哪一侧呢?
&esp;&esp;考生怎么想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光帝本人怎么想。
&esp;&esp;也许有人会觉得,皇帝,自然是天底下最弄权擅专之人,大力鼓吹中央集权准没错,但比起前朝,明光帝在位这些年却并不独断专行,有事喜欢拿到朝堂上和诸公议论,他改善了科举制度,不重门左右,而且都是命题作文,写的同一个题目,无形中降低了批阅的成本。
&esp;&esp;但阅这一批卷子的难度却丝毫没有降低。
&esp;&esp;经过一夜紧张的忙碌,第二日天色微明,六十八张卷子的排名工作已经做好,放在主考官案头。
&esp;&esp;主考官取了前二十名的卷子仔细看过,又抽了几张后头的略微看了,给前五名做了微调。
&esp;&esp;做完这一切,外头的天已经彻底亮了起来。
&esp;&esp;明光帝也熬了一夜,此刻正在太监的服侍下喝参汤,按说他不用陪着熬,只需等阅卷官们将次序排好,天亮再来太书房,等着呈上御览就行,但他偏偏就在太书房东殿待了一夜,可见明光帝对此次科举纳才的重视程度。
&esp;&esp;“陛下,学子们答卷的名次已做初排,呈于陛下,请陛下过目。”
&esp;&esp;明光帝揉了揉额角,看向整理好的一沓卷子。
&esp;&esp;殿试卷是不糊名,也不另行抄录的,考生们姓甚名谁字迹如何一目了然。
&esp;&esp;明光帝先看了第一张,也就是考官们排列的殿试第一名。
&esp;&esp;接着往下又看了几张。
&esp;&esp;考官们都悄悄觑着眼看陛下的表情,想从中看出他对这排序的满意程度,但明光帝脸上却无甚表情,什么也看不出。
&esp;&esp;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东殿里只有明光帝翻阅卷子的声音,间或咳嗽两下,其余一声不闻。
&esp;&esp;考官们保持弯腰的姿势等,等得人都僵了,终于,明光帝翻页的声音停了。
&esp;&esp;众考官偷眼一看,只见他盯着案头一份卷子发起了呆。
&esp;&esp;从前后试卷的折叠程度来看,这是一份二甲前排的卷子,如果看得不差,不会跌出二甲十名开外。
&esp;&esp;明光帝抽出这张卷子,看了看籍贯姓名,问此卷乃是何人所批。
&esp;&esp;考官们又不是什么记忆大师,二甲六十八名考生来自全国各地,批阅工作已经很忙碌了,除非考生真的惊才绝艳,不然谁会记得每个考生的名字呢?
&esp;&esp;但这位考生么,王大人还真的有印象。
&esp;&esp;主要是他那一笔字对于阅卷官来说真的太过友好了,在看过那些把试卷当书法作品来写,有时辨认都要辨认得人头晕眼花的卷子后,这份卷子的字简直如涓涓溪流,给考官的眼睛做了个spa,所以王大人特意记下了考生的名字。
&esp;&esp;此时明光帝问起,王大人就上前一步:“回陛下,此乃老臣所批,排名是诸考官共同商议后定下,可是此卷有何不妥?”
&esp;&esp;明光帝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点了五个人的名字,要求看他们会试的答题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