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从题材方面来讲,艾米不喜欢写重大题材或者重大事件。
《战争与和平那样的题材,她是肯定不会动那个心思去写的,她看《战争与和平》的时候都把战争与和平跳过了,只看爱情部分,因为她那时还很小,对爱情还有点兴趣,如果是现在,可能连爱情部分都跳过去了。
她也不会一本书把一个村庄的人的故事全写进去,或者把一个家族的故事全写进去。
有人把写重大题材或者众多人物称为&ldo;厚重&rdo;,认为艾米这样的单线叙述个人小题材是&ldo;单薄&rdo;。
但贪多嚼不烂,贪大也嚼不烂。
重大事件很难写全面写完整,经历过的人尚且不可能全面了解一个重大事件,没经历过的人就更是道听途说了。
同一个事件,处在中心的人和处在外围的人看到的肯定不同,处于上层的人和处于底层的人看到的也肯定不同,要想写出真实完整的历史风貌,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人说&ldo;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rdo;。
《至死不渝这个故事涉及到学潮,但艾米不是专门来写学潮的,学潮只是故事发展的一个环节,就像《山楂树之恋》里的文革一样,艾米并不是为揭露文革的黑暗才去写那个故事的,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那个年代,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
但写文革不是主要目的,也不是佐料,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已。
有位名作家说过,历史是他用来挂他的故事的一个钩子,意思是说他不是专门来写历史的,而是为他的故事设定一个场景。
艾米写到了学潮,但连钩子都算不上,因为整个故事并不是仅仅发生在学潮期间。
写学潮,只是因为故事的发展跟学潮相关,如果没有学潮,卓越就不会倒霉,石燕也就不会办他出国,故事也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阿贝说&ldo;至死不渝&rdo;是继&ldo;山楂树之恋&rdo;后艾米又一部可以进入文学史的作品,我想为她的话加个前提:如果中国的文学史由阿贝来编撰的话,或者由艾园的任何知傻来编撰的话:)但如果是由国内文坛的那帮人来编撰,那就很难,因为那帮人一向是偏爱那些描写人性丑恶一面的作品的。
他们把人性丑恶等同于&ldo;深刻&rdo;,把人性美好等同于&ldo;浅薄&rdo;,所以写知识分子一定要颓废、迷茫、空虚、无聊,写夫妻生活一定要勾心斗角、斤斤计较,写爱情一定要疯狂乱性、朝秦暮楚,写婆媳关系一定要水火不容、你死我活,仿佛不如此就不深刻,就不文学,就是浅薄,就是庸俗。
实际上这反映出他们总是比世界文学史慢几个节奏,还停留在世界文学史上一个早已过去了的年代。
是的,世界文学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或几个年代,出类拔萃的作品都是揭露人性的丑恶的,那时谁能传神地刻划出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谁的作品就有可能被写进文学史,但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人性丑恶的一面早已被人刻划过了。
艾友友说过,在一个虚伪成性伪善成风的年代揭露人性丑恶的一面,可以算是深刻,因为你看到了表层下面的东西,但到了一个丑恶盛行满目疮痍的年代还在揭露人性的丑恶,就算不上深刻了,任何一个长了眼睛也会写字的人,都能写出描绘人性丑恶的书来。
所以艾米写东西从来不追求&ldo;深刻&rdo;,她看世界也早就不再追求&ldo;看透&rdo;,愤世嫉俗是&ldo;愤青&rdo;的专利,她已经活到了&ldo;天凉好个秋&rdo;的境界,可以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她不喜欢写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尤其是那种毫无希望的丑恶,一对夫妻恩断义绝,吵吵闹闹,勾心斗角,斤斤计较,你出墙,我外遇,这种故事写了干什么呢?生活中难道还少吗?就像有位读者在新浪博克里写的那样:在生活中已经看过了太多的丑恶,如果回到家还要拿起一本书,继续阅读生活的丑恶,那你还叫我活不活?但艾米也不想闭着眼睛,编造出几个美好的故事来写。
她自己瞧不起那样的故事,她也不想拿那样的故事哄她的知傻。
所以她写的故事,是那些经历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达到了&ldo;天凉好个秋&rdo;的境界的人的故事,他们相信爱情,不是因为他们天真轻信,而是因为他们对爱情有个比较切实可行的定义。
他们善良,不是因为他们单纯无知,而是因为他们明智,知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人,于己于人都有好处。
他们那样爱,那样活,是因为他们喜欢那样爱,那样活,不那样爱那样活就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