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到了午时,皇陵周边的院落、大街并没有升起炊烟。
武侯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他一直都是一日两餐的习惯,事实不止是汉末三国,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五代,一天两餐这种艰苦朴素的传统已经在九州大地上维持了一两千年。
所谓的两餐也就是早餐和晚餐。
哪怕到了这个时空,他也一直都是如此。
当然,这个时代区别也不是很大,绝大部分人仍是一天两餐。
这是由劳作方式和物质水平决定的。
一天两餐吃的总量未必就比一日三餐少,但劳苦大众要去农田劳作,落后的器具和交通工具的缺失会让中午回家做饭浪费大量时间。
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中午吃饭的习惯。
但是宋时商业、手工业十分发达,除农业之外,商贩和大量手工业从业者数量相比汉唐时剧增。
他们的生活和劳作方式与农业劳作者差异较大,于是开始有人吃三餐,并小范围流行。
当然,除他们外王侯将相和士大夫阶层物质更加充裕,工作时间和方式显然更自由,吃三餐的习俗形成更早。
苏轼早年在川中老家读书时就一直是每日两餐,后来考中进士做了官,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慢慢养成了一日三餐。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待遇大不如前,可习惯已经养成,为了中午能多吃一顿,甚至亲自去开垦坡田,这也是东坡先生的由来。
“永安县城略显破落了,”
绕着县城转了一圈,眼见竟无一家生火做饭的,苏轼略显失望,街道上酒楼贩摊也都没有午饭供应的。
赵煦听到苏轼在说话的同时肚子也跟着叫了几声,“苏学士这是饿了吗?我们不妨到城郊的农家讨口饭吃如何?”
苏轼当然是赞同的,至于周启没有话语权,王厚和两名亲随是便装打扮本就是护驾的,自然也没有什么异议。
一行五六人不一时就出了城门,在城外两里许的一处村落停下。
这村落多是茅草屋,也有一部分瓦房,一眼看去有一百来户,由于将要入冬不是农忙时节,村里人还是比较多的。
多数的封建王朝正式的建制一般都是到县,县以下的乡里基本没有法定意义上的朝廷官员,多是由本地乡绅充当。
这也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县。
大宋最初本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课督赋税,乡书手是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人,算是乡野间的读书人。
后来权责集中,改为里正衙前,由其职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负赔偿损失和弥补短缺等责任。
也因如此这个里正衙前往往会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