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随着蒙恬北伐匈奴的三十万大军最终何去何从,是卸甲归田,还是继续留守?如果留守,将留守何处?大秦王庭内,众大臣集议,最后,蒙恬在军中见到秦始皇时的提议得到执行,大军将继续驻守,只是大部分驻守上郡一带。
秦军为什么不驻守在新夺下的河南地,却驻守上郡,秦人给了我们答案:
第一,上郡位于河南地、关中、河东三地之间,为三地的连接之处。
由上郡向南,经高奴(今延安)、雕阴(今富县)可至关中;由上郡往北,沿无定河、窟野河河谷可达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腹地,进而可渡河至阴山、漠北;由上郡向东,渡黄河经滨关(今偏关、河曲间)、合河渡(今兴县)、孟门渡(今吴堡)、永和关(今永和)、采桑津(今吉县)等黄河渡口可至山西,交通便捷。
至今陕西榆林昔日上郡的一部分仍是连接蒙、晋、陕的交通要道。
第二,上郡对关中又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早在秦国尚未取得魏国西河、上郡之前,商鞅就有精辟的分析:“秦之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
何也?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
也就是说,战国时,秦国和魏国相邻相依,不是秦国吞了魏,就会魏国吃了秦,因为两国以黄河为界。
秦国在没有夺取西河、上郡之前战略态势十分被动,平坦的关中平原随时面临被魏国攻击的危险。
秦之所以战胜魏国,是由于魏国忽视西河、上郡的战略地位,过早的进行战略转移并一直被牵制于中原方向
第三,上郡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平展宽阔,易于骑兵驰骋,上郡以南的陕北高原沟壑交错,骑兵无法驰骋,易守难攻。
另外,如全部驻军于新开拓的河南地之内,则后勤供给难以保障,河南地刚刚夺取,需要人民去开发,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新开发之地,人烟稀少,土地尚未改良,收获不丰,而经直道通过内地物资供应又过于劳民伤财,经济负担过重。
再则,西北边屯兵三十万人,一线的边郡固然需要兵力布防,但如果贸然将大军屯住于河南地腹地边郡,则布防过于突出,容易受到匈奴的战略包围,漫长的黄河河道流淌于地面易于渡涉,一旦有生力量遭到全军覆没,关中就岌岌可危了。
而驻地上郡,前可攻,退可守。
匈奴远遁漠北后,秦朝北部边防第一防线是阴山长城和黄河北流段天险,第二线是包括北地、上郡在内的昭襄王长城,两道防线之间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再建设众多军事城堡,可延缓敌方骑兵冲击的速度。
整体防御纵深广大,兵力梯次配备。
因此,秦军屯扎上郡,首先,加大了防御纵深,避免孤军深入,保持战略上的可攻可守;其次,驻军可就近监控新开拓的河南地,包括被强制迁徙在这里修长城,屯垦的囚徙、民众,维护秦朝的统治;第三,保护从北方草原进入关中、河东的交通线,确保统治中心咸阳的安全。
再加上要把燕赵秦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因此最终秦兵继续驻守上郡。
有人从上塞来,帮杨真捎回来两封信,拆开封泥,薄薄的竹板上写满了字。
杨真看了几看,才明白上面说的是什么。
第一封,说田兰有孕,盼夫平安。
杨真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再没有生活常识,二人去年夏天结婚、别离,到现在都一年有余,有孕?杨真闭上眼,心痛得无以复加,只想马上回咸阳。
待心绪稍定,才发现手边还有一封。
打开,却是田兰生下一子,母子平安,最后问夫安否。
杨真泪如雨下,才看到后面的日期,第一封不知是不是受潮还是写信人忘记了写日期,后面没有写信的时间。
杨真把两封信拿在手中,忽然忍不住大笑起来。
“杨公子遇到了什么事,如此高兴?”
杨真抬头看到李双走来。
仗打完,杨真有军令在身,不能离开,但李双完全可以返回咸阳,不知为什么也没有走。
不过二人却较以前熟络了许多。
“我要做父亲了。”
杨真喜道,“不对,我已经做父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