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问道小说网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场即便不说前所未有,最起码古今罕见,更为重要的是,至今尚未,甚至不可能有定论的大饥荒,猝然降临中国大地……
纵观全国,河山省的灾情算不上最严重,但也够一呛。
以1960年度为例,全省因天灾人祸,或者人祸天灾,造成粮食作物减产约三十亿斤,且分布很不平衡,总体来讲,南部情况稍好,可以勉强自给自足,甚至略有盈余。
北部各地市就比较麻烦了。
这里旱田居多,地力贫瘠亩产偏低,一有风吹草动立刻亮红灯,较正常年份水平减产自三成至一半不等,个别地方几乎绝收。
算笔总账,即使按照维持生命的最低热量消耗计算,河山全省次年度口粮缺口,至少也在十五亿斤上下,为此,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整天泡在北京,各种关系都用尽了,最终也只争取到八亿斤。
其中马上可以调拨的只有两亿,另有两亿明年初陆续到库,其余都是“期票”
,要等夏粮下来再说,到时候贴不贴现,贴现率多少,还不一定呢……
10月底,河山省粮食工作会议在中州召开。
会议开始前,省委主要领导先内部碰了个头,将赴京“公关”
成果,以及省内粮食征收工作的最终数据,进行了简单汇总。
其实,算不算大家心里都明白,省委手中掌握的机动粮,现货期货都加在一起,与实际需要比起来,乐观些左支右绌,悲观些杯水车薪。
而这,省内那些受灾严重的市县领导,显然是不知道,或者,是不愿意知道的。
他们无一例外,都背负着父老乡亲望眼欲穿的期望,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心态,踏上赶赴省城讨要救命粮的征途。
以四海市为例,灾情最严重的白门县,虽然刚收完秋粮不久,但仍然天天在饿死人。
作为重点区县党政一把手,县委书记盛纪和县长孙敬先,应邀随市领导一同赴会,离开白门以前,全县上下近万人夹道饯行,解放前就在这里打游击的盛纪“妆泪红阑干”
,当场给老少爷们儿跪下了,要不到粮食,绝不回沙家浜……
可没想到,会议刚一开始,风向就变了。
事情的转折点,是时任河山省副省长兼粮食厅(后并入商业厅)厅长蒋书存的一次发言。
发言中,他讲了刚刚从妹夫那里听来的一件事:
蒋书存妹夫姓关,早年间留过洋,建国后进入外交部系统,派往新中国驻波兰大使馆任秘书。
1954年“日内瓦会议”
和1955年“万隆会议”
,让当时尚未建交的中美意识到构建沟通管道的必要性。
两国随即开始长达十五年的大使级会谈(直至尼克松破冰),地点定在华沙,由双方驻波兰外交机构直接负责,蒋书存妹夫也有幸参与其间。
60年代初,获悉中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大饥荒,肯尼迪总统通过美驻波大使比姆(兼会谈全权代表),向中驻波大使王炳南转达口信,表示愿意低价出售五百万吨小麦。